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老区人物

革命火种播撒者 —— 刘仲莹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2

  刘仲莹,原名刘盛玉,曾化名李济安、范明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人。1911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后举家迁至莱芜口镇。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刘仲莹奉命回莱芜开展建党工作,是第一任中共莱芜县委书记。1935年冬,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自行组建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任省工委书记。1937年夏,任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1938年3月,因积劳成疾患肝病逝世。


1.jpg

愤世疾俗 追求革命真理

  刘仲莹家境殷实,在口镇住着深宅大院,开有钱庄,老家鹁鸽楼有土地160多市亩。父亲刘永仁是个颇有正义感的生意人,他厌恶那些为富不仁之辈,一生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曾被推举为口镇寨主。父亲的所作所为,给刘仲莹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刘仲莹6岁上学,12岁小学即将毕业时,随同比他年长3岁的哥哥报考莱芜县立中学,结果哥哥落榜,刘仲莹则考中。但家人念他年幼,决定暂时不去就读,等来年哥哥考中后一同入学。不料,哥哥于翌年春夭折,刘家就只剩刘仲莹一根独苗,父亲便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刘仲莹身上,决定不再让他外出读书,留在家中学做生意,继承家业。刘仲莹却认为做人应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执意要继续读书。

  1925年秋后,刘仲莹到莱芜县立中学就读。入校后,他刻苦学习,并广泛涉猎各种进步书刊,对三民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他目睹当权者的丑恶面孔和社会的极端不公后,很快便发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初步认识到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为了团结更广泛的进步力量,他和好友徐干晨、毕指南等人组成学生联合会,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抵制日货、掀神像、宣传妇女放足和打倒土豪劣绅等革命活动,一时成了组织、开展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还经常到莱芜县石印局印“传单”、“讲义”、“告全县同学书”等,在工人、学生中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火种。

  1928年秋,刘仲莹从县立中学毕业,之后被选拔到莱芜县农会工作。在县农会,刘仲莹积极阅读高尔基和鲁迅的作品,想方设法阅读《怎样研究新兴社会科学》等书,悉心钻研农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农民的希望寄托于农会,农会的工作要依靠学生和工友们的配合,三者必须联合起来”等主张。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农会的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彻底看清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充当新军阀的丑恶面目后,1929年秋,刘仲莹毅然离开莱芜县农会,怀着求索革命真理的热切愿望,考取济南省立高中。当时左翼作家胡也频在该校执教,入校不久,师生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之交。刘仲莹在胡老师的帮助下,阅读了《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初步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1930年5月3日,在纪念“济南惨案”两周年群众集会上,胡也频因发表演讲抨击时弊,被国民党列入缉捕名单,不得不离开济南南下上海。刘仲莹为追随胡老师,不久也到了上海。

  刘仲莹到达上海以后,先是在复旦大学当旁听生。1930年底,由胡也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放弃学业,被党组织分配到闸北区做党的地下工作。

殚精竭虑 开展建党工作

  刘仲莹因在上海身份暴露,为保护刘仲莹,1931年党组织派他回莱芜老家开展党的工作。刘仲莹回到莱芜,先是在口镇、鹁鸽楼等地积极进行活动。后又到莱芜县农会、县师范讲习所等处,在工人和学生中间进行宣传发动。他批判蒋介石背叛革命充当新军阀的丑恶行径,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及共产党苏维埃政权领导的土地革命,反复阐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极大地鼓舞了具有革命热情的工人和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奔波,刘仲莹成功发展党员5名,建立了中共莱芜特支,并亲任特支书记。此后,他领导特支成员积极慎重地在农会会员和青年学生中扩大党员队伍。到1932年秋,全县已发展党员70多名。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于1932年秋后在莱芜南部云台山和尚洞成立了中共莱芜县委,刘仲莹当选为县委书记。莱芜县委的建立,标志着莱芜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到1933年,全县党员发展到200多名,先后建立4个分区委、16个党支部。

2.jpg

中共莱芜县委成立地——云台山和尚洞

 

  1932年至1933年,刘仲莹组织指挥了多次学生运动,通过改造县农会,掌握了各级农会的领导权,在农村普遍开展了对土豪劣绅的斗争。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广大进步人士,组织发动了一场反对大贪污犯毕华桥的斗争,不仅为民除恶,还显示了党的战斗力,提高了党的声望。

  为在白色恐怖下确保党组织的安全,并继续稳妥地发展党员,积蓄壮大党的力量,刘仲莹领导莱芜县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办文成书局作为县委秘密联络点,安排所有党员有合法的社会职业作掩护,设立青岛等异地隐蔽点,创办县委机关报《战斗》,进行党性气节教育等。在以刘仲莹为书记的县委领导下,莱芜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斗争日趋活跃。

呕心沥血 为事业变卖家产

  正当莱芜党组织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193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莱芜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也多次遭到敌人的摧残。1933年秋季的一天,国民党反动势力以共产党员之间的信件为线索,到鹁鸽楼小学抓捕共产党员窦光宇。此时,刘仲莹正在学校与几位同志研究工作。敌人突然包围了学校,刘仲莹机智地佯作去找村长,回家换了衣服,扛起锄头直奔山岗而去。其他党员也相继脱险,敌人一无所获。刘仲莹跑进山里后,把一个坍塌的堰壑垒上几块石头,上面盖上一些柴草,将身子蜷缩在里面,以观察敌人的动静。天黑后,他趁着夜色走出山峪,忍饥挨饿辗转多地,几天后终于找到了其他同志。

  1934年4月,经县委研究后,刘仲莹决定去上海寻找上级党组织。为筹集经费,他不顾家人阻拦,卖掉土地8市亩。到达上海后,他有时住在简陋小店,有时露宿街头。为尽快找到党组织,他想方设法、四处奔波:或是利用原有的关系,寻师访友;或是进工厂、入码头,与工人一起劳动,促膝谈心,以察觉党的踪影。这时的他就像一个迷失了归途、寻找母亲的孩子,在马路、里弄间惆怅、徘徊,但始终没有得到党组织的任何音讯。8月,刘仲莹只好暂时返回济南,在省立图书馆不幸被国民党省党部特务逮捕。被捕后,他坚称莱芜党组织已停止活动,拒不透漏党的秘密,经受了20多天炼狱般的折磨,后被保释出狱。

  1935年10月,曾代理中共莱芜县委书记的刘伯戈,伙同县委委员周茂森到济南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自首叛变,出卖了莱芜党组织。他们带领大叛徒宋鸣时组成捕共队,到莱芜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其主要目标便是刘仲莹。农历十月初二晚,叛徒刘伯戈亲自带领捕共队直扑鹁鸽楼村。这天晚上,刘仲莹正和几名同志研究工作,听到狗叫声,他马上预感到情况不妙。刘仲莹即刻指挥同志们分散隐蔽,然后自己在夜幕的掩护下,翻墙越院离开村子,一口气跑进了云台山上的狼毛子洞中。

  敌人扑空后,恼羞成怒,立即派便衣特务将村子和附近山岭监视起来。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家人无法上山送饭,刘仲莹也不能随意走动,整整被围困了7天7夜,敌人无果而终。敌人撤走后,该村秘密党员老张以放羊为掩护到山上给他送饭时,刘仲莹已经转移,只见洞口留下了许多野菜根。

  敌人为了抓捕刘仲莹,便在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安插密探和特务。他们以测字算卦、小商小贩为幌子,四处探听刘仲莹的下落,并经常在夜间出动进行搜捕。就是在这种腥风血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刘仲莹仍然不顾自身安危,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他带头并发动党员捐款筹集路费,安排其他县委成员到外地隐蔽,而自己却就地坚持斗争。他昼伏夜出,联系到了所有能够坚持开展活动的支部和党员。

  为了党的事业,接济隐蔽在外地和外地到莱芜隐蔽的同志,他毁家纾难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变卖了口镇的所有房产,全家被迫搬回了老家鹁鸽楼。至此,他的家境每况愈下,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并日而餐。但刘仲莹早已将个人私利置之度外,日夜为党的工作奔波不辍,领导莱芜党组织坚持开展斗争,用他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塑造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形象。

3.jpg


牛泉镇鹁鸽楼刘仲莹故居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33年,中共山东省委迭遭破坏,各地党组织在随后几年失去了统一的领导机关。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莱芜党组织在刘仲莹等人的领导下,一面独立开展工作,一面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全县党员发展到100多名。全省其他地方的党组织也逐渐得到恢复发展,与济南、莱芜有联系的党团员达到500多名。在济南,赵健民领导建立了中共济南市委。随着全省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各地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指导全省党的工作。

  1935年初冬,赵健民从济南赶到莱芜鹁鸽楼村,与刘仲莹、鹿省三等人秘密商讨如何统一领导全省党的工作。反复研究后,他们在刘仲莹的住宅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刘仲莹被推选为工委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鹿省三任宣传部长,黄仲华任农民部长,于一川、陈太平为委员。省工委代行省委职责,开展工作。会议还决定继续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继续寻找上级党的关系。为尽快与全省各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工委作了分工:刘仲莹主持全面工作,赵健民负责济南和鲁西地区,鹿省三负责鲁东地区,黄仲华负责莱芜、新泰等地。之后,工委成员积极到各地联络党员,恢复发展山东党组织。后因刘仲莹在济南开展活动不方便,省工委决定由赵健民代理书记,主持省工委日常工作。

  中共山东省工委的成立,结束了长期以来山东各地党组织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省工委带领党员积极宣传八一宣言、声援学生运动,并自觉担负起抗日救亡历史重任。

  1935年12月,赵健民在濮县与中共河北省委代表、直南特委书记黎玉接上组织关系。从此,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达两年之久的山东党组织,终于取得了北方局的直接领导。1936年5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重新成立。省委书记黎玉充分肯定了省工委在恢复、重建省及各地党组织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省工委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1936年秋,刘仲莹根据省委安排到鲁西特委工作,任党的专职巡视员。他先后化名李济安、范明生,活动在莘县、冠县一带,为恢复和新建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刘仲莹到任不久,在冠县成立了中共冠县工作委员会,之后,改组冠县县委、冠县中心县委。1937年夏,中共鲁西北特委成立,刘仲莹任特委书记。在特委成立大会上,刘仲莹介绍了鲁西北特委所属各县党的基本情况,总结了高唐暴动的经验,传达了城市工运和学运的斗争情况,极大地启发、教育了与会人员。

  刘仲莹在鲁西北特委工作期间,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对敌斗争中,一贯机智敏锐;在工作中作风踏实,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由于他马列理论水平比较高,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对同志们的错误总是毫不掩示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因而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棒槌”。在他的引导下,当地一大批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由此被人们视为良师益友。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仲莹目睹日寇的残暴行径而为之发指。他化激愤为力量,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他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就这样,由于日夜操劳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他不幸患了肝病。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要靠革命意志把病抗好!等抗日胜利后再休息也不迟!”后来他的病情日渐恶化,已经无法进食,党组织派专人把他送回老家治疗。但他怕影响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又急急忙忙返回了鲁西北。不久,由于治疗跟不上,他形销骨立,病情急剧恶化,党组织又把他送到济南齐鲁医院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不幸于1938年3月28日赍志而逝,年仅27岁。

  同志们特别是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听到刘仲莹不幸逝世的消息后,无不痛心疾首。他的才华、胆略、人格、党性,无一不是每个党员学习的榜样。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知难而进,勇敢地加入了党的行列。在革命征程上,他对同志肝胆相照,对党一片赤胆忠心,奉献了个人的一切,乃至整个家庭。刘仲莹对莱芜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对山东党组织的重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篇:济南党的创始人——王翔千
下一篇: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 魏金三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主办单位: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鲁ICP备2025147909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