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老区人物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 魏金三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9

图片1.jpg从小学教员到抗日名将

  在长清区石麟山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两个亭子格外引人注目:里面分别竖着两块花岗岩石碑,其中之一就是革命先驱魏金三的纪念碑。魏金三是抗日战争初期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也是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县的抗日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泰西地区闻名遐迩,魏金三同志功不可没,他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魏金三同志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1913年6月3日出生于长清县南坦山阎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魏正勤是小学教师,为人正直勤劳,急公好义,是村中德高望重、群众信赖的长者。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劳动妇女,辛勤撑持着清贫的家庭。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魏金三自幼具备了勤劳、朴素、正直的品格。旧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的猖狂和沉重的剥削、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给魏金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牢固地形成了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封建势力的强烈正义感,这也为他后来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提供了思想基础。

  1929年初,魏金三进入长清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1931年,他又考入长清县立初级中学。他勤奋好学,入学后大量阅读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因而形成了爱国、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934年中学毕业后,魏金三在城北匡李庄小学及河西索庄小学任教。他对农家子弟爱护备至,并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担任乡村教师的日子里,他亲睹农村生产落后、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状,心情沉重,思想苦闷,加深了对旧社会必然灭亡的认识,为以后献身革命奠定了基础。

  1936年初,魏金三辞去教师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后名韩剑秋、孙健秋)到省城济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当时的济南处在军阀韩复榘的封建统治下,人民极度贫因。魏金三和韩丹桂因生活所迫,考入公费的济南伪警察学校。在济南他们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读到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还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常常深夜藏在被子里或躲在厕所里阅读革命书刊,或在假日揣上窝头到干佛山麓僻静处读到天黑。从革命书刊中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明确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

  1937年4月,经韩丹桂介绍,魏金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下半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他怀着炽热的爱国热忱,投入济南的抗日救亡工作。他积极宣传党的救亡主张,先后加入济南抗日救国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事变”发生后,在济南地下党的支持下,他和几位革命青年共同发起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抗日救亡刊物《联系》。他分担了部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由于当时缺乏经济来源,他们便节衣缩食,凑款出版。《联系》大力宣传了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韩复榘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罪恶,成为当时济南有名的抗日救亡报刊之一。随着《联系》发行面的扩大,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加入了文化友联社,壮大了抗日救亡的力量。

  不久,魏金三在警察学校结业,国民党当局和韩复榘决定将这批毕业学员编为专门进行反共活动的侦缉队,魏金三向党组织提出调离侦缉队,请求转入工厂做工运工作。但党组织研究决定让他在侦缉队长期隐蔽,密切注意敌人的活动,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保护党组织的安全。魏金三坚决接受了组织的决定,在这个伪警察组织内部,展开了更加秘密和艰难的革命活动。

  作为一个党的地下工作者,魏金三同志具备了谨慎、机警和细心的素质。有一次,侦缉队的一个女队员在队部大哭大闹,坚决要求脱离侦缉队,后经队部批准,当众搬着行李离队。魏金三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并与党小组长反复研究,判断这可能是敌人的一次烟幕,经过他们周密地调查,发现了这个公开离队的女队员继续在侦缉队领取活动经费的收据,终于摸清了事实真相,原来她是被派往某区伪装小学教员,专门侦察我党救亡组织的活动情况。魏金三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了此事,避免了敌人的破坏。1937年7月,北平大批流亡学生南下到达济南,军阀韩复榘对他们表面笼络,暗中破坏。有一次,侦辑队突然派出10多名便衣队员潜伏在火车站,对流亡学生进行侦察监视。魏金三发现这一动态,立即绕道赶赴火车站,直接找到流亡学生负责人,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将混入学生队伍的秘密警察一一指明,让他们加以提防。这一重要而又及时的帮助,让流亡学生很受感动。

  1937年8月,由于坏人告密,《联系》被迫停刊,主要负责人被捕,侦缉队内的地下党员只剩下魏金三同志一人,与上级党的联系也暂时中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魏金三坚守岗位,坚持斗争,除继续掌握敌人动向外,还千方百计在侦缉队内部开展营救活动。经过反复斗争,终使被捕同志脱险。魏金三同志机敏谨慎、善于斗争的精神,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扬和鼓励。

星火燎原大峰山

  1937年6月,夏页文与魏金三同志商定,利用开办“学生暑期补习班”的名义,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魏金三同志数次来长清指导工作,协助建立抗敌后援会,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做准备,并决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以形成领导核心。在建党过程中,魏金三不避艰险,不辞辛苦,时常化装成小商人,深夜只身徒步到边远山村,进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1937年11月,济南危在旦夕,魏金三同志及时提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主张,他与张耀南同志喊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口号,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热烈响应。济南沦陷,魏金三同志回到长清,决定将长清县抗日领导核心从县城向乡村转移,首先到达城南南坦山的阎家楼村(即魏金三同志的家乡)。他和几位同志通过“民先”队员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抗日游击队。为了取得党的直接领导,魏金三同志与党的鲁北特委接上了组织关系,从此长清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走上了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级党委肯定了长清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方向,并派万晓塘、冯向前(冯乐进),袁彰武(袁振)、冯晓云(冯鼎平)等同志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1938年1月,共产党员万晓塘、魏金三等在南坦山阎楼村魏立政家中的地窖内举行会议,成立了中共长清临时支部,作为长清县党的创建者的魏金三同志,主动提出不参加支部领导,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谦逊诚恳、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jpg

  1938年春节前夕,日寇侵占长清县城,党支部带领30余人的武装力量举行了震动长清城乡和邻境的“马湾抗日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年2月,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魏金三任中队长。自此,长清县的抗日武装斗争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星火,在大峰山区点燃和蔓延,以燎原之势给进犯的日寇和汉奸迎面打出了沉重的一拳。同年7月,长清第一个中共县委正式建立,魏金三任县委委员,后接任中共长清县委书记。同年11月,部队改编为大峰山独立营,魏金三任营政委兼县委书记,作为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建党、建军和建政方面的领导水平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使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1939年春,为了打击日伪对抗日根据地“扫荡”的嚣张气焰,魏金三带领部队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魏金三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右臂负伤也不离队休息,坚持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炸毁津浦铁路围山大铁桥,使敌人七天不能通车。同年秋天,长清县连王庄一带发生了日伪和当地封建势力挑起的红枪会骚乱,又是魏金三同志率领部队,迅速果断地平息了骚乱,为巩固长清县河西地区根据地建立了功勋。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及其抗日游击队创建初期,物质条件极其艰苦。魏金三同志深入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著作,关于我军政治工作的论述,明确了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实践中提高部队素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军队才能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他亲率长清县独立营转战大峰山和平阿山区,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由于战斗取得胜利,大大改善了部队的武器和装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扩大了我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峰山根据地的群众对自己的子弟兵倍加爱护和支持,主动支援粮食和蔬菜。大峰山游击队就这样在对敌人的殊死战斗和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糟糠,永远战斗在我们的岗位上”

  魏金三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俭朴作风,与战士们甘苦与共,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自幼生活贫苦,身体瘦弱,性格却十分坚忍顽强。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率部向溃逃的敌人冲锋,右臂腕骨被子弹穿透后流着血继续追歼敌人,直至取得胜利。上级党组织让他进医院治疗休养,他却坚持留在部队。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很差,致使他的伤口感染化脓,医生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用沾着碘酒的纱布,在其伤口穿孔中摩擦消毒。剧烈的疼痛使他脸色苍白,满头冷汗,身旁的战友们都不忍正视,魏金三却一声不吭,坚持到底。他坚强的意志令干部战士无比敬佩和感动。

  魏金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战士关怀备至。九团三营在巨(野)南一带活动时,一天夜晚,部队行军经过一个辽阔的沼泽区,水深及腰。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已极度疲惫,倒地就睡。而魏金三不顾劳顿,连夜深入各连队了解有无战士掉队、生病的情况,大家印象至深。打郓城县小民屯据点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矗立起7米多高的云梯向据点攀登,伤亡较大,为了保证取得胜利,魏金三站在梯子下亲自指挥,战斗了一整夜后终于拔掉了这个据点。在吴桥战斗中,部队连续作战数日,有一次直到天黑才有给养送上火线。而送来的黑粕子窝窝头因天热已经变质,难以下咽。魏金三带头拿起变质的窝头,张口就吃,战士们的不满情绪逐渐消失,保证了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

  正义战争的锤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哺养,使魏金三同志迅速成长为一个机敏干练、深谋远虑的优秀指挥员。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大峰山年轻的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冬季,敌人集结大批兵力,分几路包围、“扫荡”大峰山区,企图一举荡平大峰山根据地,歼灭大峰山抗日武装力量。面对紧急情况,魏金三当机立断,决定组织突围。他亲自率领部队从大张庄出发,翻山涉水,经马岭、方峪、灶火,拂晓到达宋村,已是敌人包围圈的边缘,经过激烈战斗,部队安全突围,使敌人“扫荡”计划落空。老百姓说:“魏政委神机妙算,把部队及时带走了,使鬼子扑了空。”朴素的话语,准确评价了魏金三同志外线作战的正确决策,从而保存了部队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大峰山人民子弟兵在几年之内不断壮大,数次升级,成长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其中凝聚着魏金三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在工作中,魏金三发扬了谦虚朴素、善于团结干部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1940年冬,魏金三又被调到八团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但由于八团政治工作活跃,部队的战斗情绪始终是高昂的。正如当时八团的团歌所唱:“健儿驰骋在梁山脚下,胜利的歌声传扬在东平湖畔。昆(山)张(秋)寿(张)阳(谷),敌人闻声胆寒……不怕敌人疯狂‘扫荡’,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糟糠,永远战斗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一定干到底,我们一定能胜利!”这歌声唱出了全体指战员的心声,也反映出部队政治工作的活泼气氛。作为政治处主任的魏金三同志,在八团指战员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他不仅善于团结工农出身的老干部,也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新老干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知识分子、干部反映:“魏主任很了解我们的心情,感情是和我们相通的。我们有话愿意和他讲,也敢于放手工作。”

  魏金三同志谦逊诚恳,平易近人,民主作风特别突出,无论对上对下,都一视同仁热情相待。他常说:“团结同志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看人家的缺点。一个人总是优点占主要地位,缺点是次要的。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地帮助、说服、批评。”他经常与同志谈话到深夜,谈话中他总是耐心听完人家的话,才说自己的意见。因此同志们乐于接近他,愿意向他说心里话。

  魏金三同志还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戒骄戒躁。他指出:“局面打开了老百姓拥护我们,我们要倍加爱护群众,爱护根据地的一草一木。个别人滋长了官僚主义、军阀作风,态度粗暴,甚至打骂群众,这是应当坚决改正的。”而在工作遭遇挫折时,他总是乐观地鼓励指战员:“革命是困难的,但最后胜利是必然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事业,任何力量阻挡不住它前进的步伐。”

“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同志们,跟我上!”

  1942年9月30日,日伪军数千人对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进行“铁壁合围”,魏金三亲率部队与敌人周旋在张秋镇的古柳树村一带。拂晓,敌人对我军的包围逐渐合拢。当时中秋已过,青纱帐已倒,隐蔽困难,分区机关和部分群众被包围在张秋外围的一个大洼地的中间,形势万分危急。上午9时至10时,包围圈渐渐缩小,敌人炮火密集射击,我军伤亡渐多,部队几次突围,均未成功,一批批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魏金三同志沉着镇静地指挥着,与敌人浴血拼搏,激战两个多小时,越来越接近敌人包围圈的边沿。这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在部队前列高喊:“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坚决掩护分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同志们,跟我上,一定要打垮正面的敌人。”他一面喊,一面身先士卒地向大堤冲去,斗志昂扬的指战员们紧紧跟上,像潮水一般向大堤冲击。被围的分区机关人员和群众在冲锋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沿着大堤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成功了!但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集中朝魏金三同志扫射。他腿部负伤,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破旧的军装。身边的同志立刻把他背起,跑步向南撤退。敌人的枪口又转向他们密集射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魏金三果断地叫同志们把他放下,严肃地命令他们:“我不能走了,不要顾我!你们快突围!快突围!”一边从身上掏出他仅有的“财产”——日常使用的旧怀表,交给身边的同志。这时,魏金三同志过去的警卫员冒着炮火冲过来,强行把他背起,转移到一个地瓜窝棚内藏了起来,天黑后又把他转移到村中群众家中。但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又缺乏较好的医疗条件,魏金三同志的一颗为人民事业而搏动的年轻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时年28岁。

  临终时,魏金三同志清瘦隽秀的脸上,仍然像平时一样挂着平静的微笑。他握着战友们的手,坚定的说:“革命流血是在所难免的,胜利是必然的!”


上一篇:革命火种播撒者 —— 刘仲莹
下一篇:“卖地卖骡”的革命先驱鹿省三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主办单位: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鲁ICP备2025147909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