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7日的夜晚,在山东省昌邑县瓦城镇的孙膑庙里,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打破了这个胶东小镇往日的平静,一位年轻男子倒在血泊中,他就是当时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政委——鹿省三。怀着对国难未平、家难未已、壮志未酬的痛与恨,鹿省三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一生也永远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33岁。
真理指引 初见锋芒
1905年1月26日,鹿省三生于莱芜县牛泉镇西牛王泉村一个中农家庭。1929年秋天,鹿省三考入济南正谊中学,来到革命斗争的中心济南。入校后,他主动结交思想进步的师生,在这里,他也是平生第一次听人讲述关于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及苏区红军的活动情况,这就如一道光照进了他的心,对共产党倡导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社会,甚至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他开始对共产党产生了敬仰和向往之情。他开始寻找报纸、书籍想了解的更多,甚至想什么时候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求学的过程中,经过一些人的推荐,鹿省三阅读了高尔基、鲁迅的作品以及《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列宁主义问题》等一些马列主义著作,阅读的革命理论书刊越多,逐渐认识到国民党代表的是地主、资本家和官僚的利益,根本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也坚定了他参加共产党的决心。由于表现出色,特别是经过党组织教育和培养,认为他是一个心存远大志向的青年,于是,1930年,鹿省三经同学张子健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征途。
鹿省三入党后,在校内秘密地对同学们进行宣传教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腐败及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事实,启发同学们的爱国思想。1930年 3月,学校党组织乘国民党政府实行“民权”之机,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群众性组织。鹿省三等人以此作掩护,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由于鹿省三广泛积极的宣传工作,他在同学们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凝聚在他周围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也使校方逐渐把他视为“赤化分子”“危险人物”,并因此引起了校内外反动派对他的注意。为使鹿省三不暴露身份,便于为党工作,地下党组织安排他暂时退学,改名为孟哲,临时到济南一家医院担任卫生员。这期间,鹿省三一面在院内工作,一面外出进行活动,不久,院方因担心他惹事生非,便将其辞退了。
鹿省三在济南没有了安身之地,不久便重新回到家乡。在农村,他仍然积极为党工作。当时,本村的大地主鹿德舆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防止匪盗进入,在庭院周围修筑高高的围墙,可是为了筑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侵吞了邻居的房舍,鹿省三抓住了这个机会,立即鼓动这户人家奋力抵制、反抗并说理,使大地主鹿德舆在乡亲面前理屈词穷,最后只得答应用几亩耕地和另一处房子进行交换。他还发动雇工同地主、富农进行斗争,取得了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1931年初,鹿省三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恢复了学籍。“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很快沦入日寇手中。为了促使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战,全国各地学校、团体纷纷组织南下请愿团。1931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共济南市委和团济南市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党、团组织比较健全的济南省立第一乡师、女子师范、女子中学、正谊中学和省立高中等学校学生为重点发动抗日救国运动,组团南下请愿。鹿省三等同志听到消息后立即行动,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响应,并被选为济南市学生请愿团主席团成员。
他和王洪儒、傅尊五、承铭谟等同志带领学生登上火车,但车站根据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命令,拒不开车。请愿团负责人当机立断,在寒风中带领学生卧轨截车,致使南北交通完全断绝。经过三天的斗争,国民党反动当局才被迫允许开车到南京。12月10日下午,请愿团到达南京并住在中央大学。12月12日中午,他们冒着风雪,列队来到国民政府请愿。蒋介石派邵力子出面应付,却遭到了请愿学生的拒绝。蒋介石被迫出面接见学生。蒋介石的话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大家返回中央大学,当晚将请愿团改为示威团。将请愿升级为示威。示威团先后经过司法院、交通部、外交部、国民党中央党部等地,所到之处均书写标语,呼喊口号,声势极大。沿途群众无不表示支持,称赞道:“山东学生,队伍整齐,也敢作敢为,截住汽车写标语,胆真大!”
17日,济南学生又与北平、安徽、上海、南京、苏州、太仓等地请愿学生万余人联合举行总示威。当总示威队伍走到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门口时,与前来弹压的军警发生冲突,大批军警奉令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死亡30余人,伤100余人,被捕学生达100多名,造成了震动一时的“珍珠桥惨案”。
全国学生代表在南京中央大学汇合,向政府对日宣战
正在这时,山东省国民党政府的教育厅长何思源奉南京政府之命,率领济南各中学校长(正谊中学校长徐伯璞也在内)到达南京,假惺惺地以慰问同学为名,对学生进行威胁、利诱和瓦解。当徐伯璞到正谊中学学生的住处进行瓦解时,被同学们团团围住,鹿省三等同志就向他提出回济南的三个条件:一是由校方开支学生的来往路费;二是不准压制抗日爱国学生运动;三是不准迫害学生和开除学生的校籍。老奸巨猾的徐伯璞见势不妙,满口答应后就狼狈走了。随后,国民党军警即强制押解学生离开南京,由浦口乘火车返回济南。
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怕回济南的学生再“闹事”,早已下令各学校提前放假,学生一律不准住在校内。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和校方趁学生分散之际,加紧了破坏活动,对有共产党嫌疑的学生进行压制和迫害,鹿省三等同志见徐伯璞不执行诺言,和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就在1932年开学后,又发动一次学潮,还带领一部分学生参加了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的活动。反动军阀韩复榘得知后,派警察对罢课的学生进行镇压,逮捕了领导学生运动的程鸣翰。鹿省三、郑庆拙等同志虽闻讯走脱,但被开除了学籍,并遭通缉。
老百姓眼中卖骡卖地的“鹿疯子”
鹿省三虽然被学校开除了学籍,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依然活跃在济南、莱芜两地。在这段时间里,他起到了省委与莱芜特支联络员的作用。1933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鹿省三任省委巡视员,他经常到博兴、淄川、博山、益都、昌乐、潍县、寿光等县组织工人运动,重建党的组织。
由于长期在外活动,所需用的经费较多。为解决活动经费,开始他主要靠“骗”、“偷”家里的钱,后来又闹分家,欲变卖自己所分得的那份土地,以解决活动经费。所以,他不计较能分到多少房屋和其他财产,只希望分得几亩土地后将它卖掉一半,除用于活动经费外,还在生活上补贴给其他同志。他风趣地说:“有钱大家用,有饭大家吃,这就是共产主义。”后来钱用完了,他就回家卖地。其父兄见此情形,索性收回了他所剩的那份土地,断绝了他活动经费的来源。
1933年秋,由于中共山东省委连续遭到敌人的破坏,莱芜县委与上级失去了联系。鹿省三为寻找上级党组织赶到北平、上海等地。为了筹集找党的经费,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将家里的一头骡子迁到集市上去卖,父亲无奈只好叫人拿着二十块大洋追到半路,将骡子换了回来。鹿省三从北平辗转到上海,山下奔波,不仅寻找无果,而且钱也花光了,只好沿街乞讨。有时走巷道、串里弄,卖蝈蝈赚几个钱买饭吃。他回家无钱买车票,就偷坐火车,被检票员轰下来,只好徒步行走,鞋子磨破了,就赤着脚走,辗转回到莱芜。他回到家,活脱脱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连日夜牵挂他的母亲都没有一眼认出他来。村里的人议论纷纷,本是一个富人家的洋学生,卖地卖骡子瞎折腾,图个啥?这不是疯子吗?从此,他有了一个称呼叫“鹿疯子”。
抗日救国 匹夫有责
自1933年以来,由于山东省委连遭破坏,各地党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为了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活动,1935年冬,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到莱芜,与刘仲莹、鹿省三等人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工委代行省委职责,由刘仲莹任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鹿省三任宣传部长。1936年5月,北方局派黎玉任山东省委书记,鹿省三和刘仲莹先后到济南,向黎玉汇报了省工委和莱芜县委的工作。6月,鉴于鹿省三的身份已经暴露,不宜继续留在莱芜工作,省委派他到淄博、寿光、益都等地做筹建鲁东工委的工作,并任书记。为便于开展工作,省委给他配备了一辆破脚踏车。鹿省三骑着这辆车子,奔波在鲁东各地进行活动。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林浩在博山召开会议,主持成立了中共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鲁东工委),并宣布鹿省三任鲁东工委书记,张文通任组织委员,杨涤生任宣传委员。博山会议一结束,鹿省三按照省委指示和鲁东工委的分工,立即回到潍县北部,向当地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传达了省委关于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要从宣传抗日转移到积极筹备枪支,联络抗日青年,建立秘密抗日游击组织上来,一旦日寇到来,潍县、昌邑两县便同时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军队。部署完工作,他又火速赶到昌邑县瓦城、集东一带,向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和从延安来山东后受省委派遣回乡工作的李福泽等人作了传达。同时,指示昌邑县委召开全县党员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为了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鹿省三频繁穿梭于昌北和潍北之间。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昌邑、潍县两县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迅速行动起来,向群众大力宣传抗日主张,动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经过一个月的组织发动,两县动员起一大批抗日青年,潍北的牟家温庄、华疃、耿家小官庄、高里、清池和昌邑的瓦城、白塔、东冢、逄翟等地都建立了起义的秘密组织。
鹿省三发动各阶层人士抗日(绘画)
1938年1月8日,国民党潍县县长厉文礼闻日军已过弥河,便仓皇弃城连夜逃往安丘。次日,日军侵占了潍县城。潍县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月24日,鹿省三指示昌邑县委,迅速组织昌邑的起义人员在昌北集结,公开打起“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旗号,与潍县方面的起义配合。然后,鹿省三从昌北赶到潍北,于当晚在华疃再次主持召开起义预备会议。经与会者充分研究,决定武装起义于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起义后,王培汉任七支队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王一之任政治部主任。接着,鹿省三宣读了起义宣言,展示了七支队的军旗,分发了起义时佩带的红臂章,还约定了集合时的口令和联络信号。
1月26日夜,潍县各路起义人员按预定地点集合,然后奔赴蔡家栏子村。天还没亮,参加起义的300多人基本到齐。当天下午,起义指挥部贴出布告,阐明七支队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天,部队在学校大门口召开军民大会,鹿省三主持会议。会后,部队进行编队,起义战士共编为三个中队,同时确定了各中队的干部。此后,七支队在潍北、昌邑一带开展斗争,经历了南阳村、肖家营等战斗,遭受了重大挫折。鹿省三等人认真分析了部队受挫的原因和教训后,决定去寿光调八支队前来昌潍,帮助七支队打开局面。会后,鹿省三便只身前去寿光。
鹿省三在作出调八支队援助七支队的决定后,分别同七、八支队的负责人交换了意见,意见虽不完全一致,但都表示服从工委决定,也都觉得合在一起符合形势的需要。3月25日,八支队与七支队在瓦城会师。会师以后,队伍扩大,力量强壮,但所处的环境和部队的成分也复杂了。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保证部队的政治素质,使部队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中共鲁东工委决定鹿省三、张文通分别担任七、八支队政委,强化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决定把两个支队合编,成立联合指挥部,统一调动指挥部队。4月5日,鲁东工委在龙池召集两个支队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鹿省三兼任政委,张文通任副政委;部队立即东进平度、掖县、黄县地区。
壮烈牺牲 丹心照征程
1938年4月4日,指挥部在龙池村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由鹿省三代表工委传达关于部队进驻胶东的意见,遭到张鸿礼等人的反对。他们主张八支队回寿光,七支队留在昌邑、潍县一带,子弟兵应留守故土,保家卫国。会议期间,张鸿礼把本不应参加会议的亲信金炎找来,金炎在会上大肆攻击工委,坚持分裂活动。他们的意见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反对,鹿省三当即决定不再进行讨论,以免延误时机,要求部队迅速东进。第二天,部队即进驻潮海、下营一带。为防止张鸿礼将部队拉走,指挥部命令七支队全部过潍河,并安排八支队两个大队监视。大部队过潍河后,鹿省三等20多人留守在昌邑瓦城做地方工作。4月6日,他召集两县留守人员开会,成立昌潍七、八支队办事处。4月7日,金炎气势汹汹地从潮海骑马返回瓦城,在镇公所孙膑庙内找到鹿省三。一见面,金炎便高声叫嚣着向鹿省三开口要钱。鹿省三说:“干革命,两个肩膀扛着个头,哪来的钱?”金炎仍不死心,鹿省三怕影响其他同志,连忙拉他出去理论。不料,鹿省三刚走出庙门,凶残的金炎便毫无征兆地向他连开数枪。中弹后的鹿省三躺倒在血泊之中,年仅33岁。
七、八支队干部战士继承鹿省三的遗志,高举武装抗日的大旗,在胶东的平度、黄县、掖县,在周村、长山、桓台等地,同日伪军及破坏抗日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后几经整编,于1938年底进入鲁中山区,编入山东纵队,成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鹿省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用短暂绚烂的人生,铁骨铮铮的实践诠释了他入党时的誓言。
他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艰苦奋斗的英雄气质,将永远激励一代代齐鲁儿女。